饮水危机下,净水器行业终于迎来了高速发展期,整个市场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然,机遇总与挑战并存,净水器行业看似风光无限的表面下,却是阴霾密布。缺乏约束的净水器市场,各种乱象频发,前途再怎么光明也经不住“混乱势力”的步步摧残。
繁荣背景难掩乱象 净水器行业需带上政策“紧箍咒”(图片来自网络)
百家争鸣掩盖不住行业发展的乱象
继较早来自德国的某净水器企业进入中国净水器市场后,先后有海多家跨国企业和大型企业相继进入该领域,形成百家争鸣的格局,无论是跨国企业还是本土大型企业都看到了净水器市场的巨大前潜力,都想从净水器市场上分得一杯羹,但是由于众多企业争相进入该领域,加之发展速度过快,形成一定程度上的产品价格竞争。在繁荣的市场背景下也难以掩盖行业发展的乱象。
乱象一:百家争鸣引起净水器行业产能过剩
对任何一个行业来说产能过剩会直接影响到该行业的健康发展。数据显示从2014年截止到目前,在我国家电市场规模同比增长4.4%的背景下,净水器市场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增幅高达76%,在2015年净水器仍会保持一个相对较高的增长速率,2014-2020几年很可能就是净水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由此推测在2015年净水器行业的产能过剩成必然趋势,这引发了不少业内人士对未来市场健康问题的担忧,市场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到每个净水器行业的生产商、代理商、经销商乃至于每个消费者,产能过剩会导致市场整体环境发生更本性变化,大中型净水器企业凭借各自资源血拼价格战,而中小型净水器企业会在这场产能过剩的价格战中被市场所淘汰。
乱象二:山寨货频出让消费者难以辨认
每个行业都不缺乏山寨货,净水器行业亦如此。有市场的地方就必然会有三寨产品,对于其他产业来说消费者损失的是金钱,可对净水器消费者可能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健康,甚至有可能是生命。高仿的山寨货会让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难以辨认,从而误导消费者,扰乱市场的正常秩序。
国家需对“净水器”行业戴上政策的紧箍咒
只要是关乎百姓健康的重大问题都需国家对行业出台相关法律政策对其进行约束,但净水器行业没有出台一套严格的出厂检验标准,无论对企业还是行业都是一个盲区,目前企业主要依靠自己的参考标准和卫生部门相关的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执行。国家没有专门出台针对企业的进一步标准,对市场的监管就无法称之为有效,国家需对净水器行业出台进一步的法律政策对企业进行进一步的约束。
水质好坏并没有明确的饮用水标准相参照
目前对净水器行业的产品监控都是以流出的水质为标准,实验室检测环境与外部使用环境是不一样的,所以就算在实验室通过检验的产品在居家正常使用时也有可能出现问题。国家对发放产品出品牌照也显得过于简单,对生产方后续的产品缺少有力抽查和具体的规定标准导致管控覆盖面严重不全,这样就给了不良企业钻空子的机会,送测样机和实际销售本机不符谁之责?
虚假宣传和贴牌式作坊生产无穷后患
由于行业没有固定标准,许多不良企业纷纷进行广告宣传,一些“CCTV推荐产品、德国全原装进口、世界排名第二”等等虚假宣传铺天盖地,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有致命杀伤力的,在无标准的情况下可以说他们更加肆无忌惮。
市场的逐渐壮大,有关部门是可以察觉到的,面对着消费者的疑惑国家也不会坐视不理。如果不出意外,2015年会出台一套有关于净水器标准的文件,不过消费者们也不要太过于着急,由于净水器原理、用途不同,出台相关标准确实需要一段时间,我们需要的是不断丰富自己的净水器知识。
企业须建立自律公约
既然企业自律成为了唯一约束手段,那么就让这个手段效果最大化。前面我们已经做过了分析,目前来说市面上的乱象和没有一个固定的检测标准有关,企业自律已经成为了目前进行净水器市场约束的“自订标准”,《中国净水行业自律公约》就是为了弥补市场标准空缺而生。
对于生产端的把控主要靠企业自律
目前已经有多家知名企业加入该公约,签署该公约的企业必须要为行业发展而做出自己的努力,坚决与山寨品牌划清界限。它们也同时约定愿意接受水质检测机构两个月一次的产品抽检,力求让消费者放心,也是为了整个行业前景考虑。
签署协议可以让消费者更安心
对于行业而言这是一个好消息,在未来的2015年肯定会有更多负责的企业参加入此条公约,这样做会加速市场成熟和市场的优胜劣汰。如果在2015加入公约的企业不断增多,势必会将行业加速带上正轨,届时加上行业标准及时推出,那么2015年净水器行业将会产生质的变化,不只是发展,而是健康稳步发展。